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星空网站目录平台的站长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26
  • 快审网站:10
  • 待审网站:96
  • 文章:25832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速递 >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发布日期:2021-06-01 08:18:02 浏览:

非常感谢会议组织者邀请我参加会议。 我有这个学习的机会。 我在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中心工作多年,后来调到浙江大学。 个人的首要研究方向是国民党史和蒋介石。 虽然关注革命史的研究,但是没有任何研究成果。 本想听会议学习知识,但接过会议议程一看,居然被安排了大会发言,有点紧张。 请会议组织者发送会议论文集的电子版,这两天抽出时间学习,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外行为什么要在这么多专家面前发言。 昨天晚饭的时候,请了几个相关行业的年轻学者教我。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我想做一个特别的发言,借此机会提出自己不擅长的问题和不清楚的问题,请专家们指教。 外行幼稚的问题,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让相关的专家们思考,然后进行研究。 与其说是愚者千虑,不如说有一得。 如果是这样的话,个人从别的方面对会议做出了贡献。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我发言的主题是新革命史、学术概念的省察。 什么是新的,为什么是新的,怎么是新的? 。 新革命史是近年来史学界流行的语言,不仅有学者提出了这个概念,推进了相关研究,也有很多呼应,还举办了以新革命史为主题的事业单位,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成果。 我没有从事革命史的研究,对此也是如雷贯耳。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多视野的中共苏联革命,详细阅读会议小组和多篇论文,也应该蕴藏着新革命史的意义。 我拜读了会议论文集,学到了很多东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就像以前的人说的那样,学习,然后知道不够。 在这里,我提出个人对新革命史这个概念的疑惑,明确其简短之处,请大家指教。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围绕新革命史这一学术概念,我的问题分为三个层面。 什么是新的? 我想知道什么叫做新的学术行业和类别。 为什么是新的? 我想知道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怎么是新的? 我想知道革命史研究可以如何创新。

01什么是新的?

李钊教授是新革命史概念的第一倡导者,【李钊教授基于自己漫长的研究实践和思考,在《中国共产党史研究》年第一期发表了《向新革命史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研究做法的反思与突破》,正式提出了新革命史的概念。 最近,他还发表了《新革命史:由来、理念与实践》《江海学刊》年第2期》,详细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对前文进行了深化和扩展。 其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完整和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应星《新革命史:问题与做法》《妇女研究论丛》年第5期》、应星《恢复革命:社会学的新视野拓展》、《社会》年第4期》、 常利兵《革命论与再提革命史兼论新革命史研究何以可能》《中共历史与理论》他在《再议新革命史的理念与做法》《中国共产党史研究》年第11期》的文章中说,新革命史不是新行业,其研究对象与以前流传下来的革命史基本相同 我认为,新革命史这个学术概念,要点还在革命史上,新革命史的对极或参照系,应该是旧革命史或旧革命史。 新革命史的倡导者用以前流传下来的革命史一词,强调两者在研究文案上是一样的,只是尝试用新的理念和做法重新审视中国革命史。 其实,各史学行业的研究有一定的阶段性(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阶段性尤为突出),研究理念和做法始终在进步,其他行业几乎没有新的文字。 例如,中华民国史的研究行业经过4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做法多样,还扩展到了研究复制。 起初,李新先生提出民国史研究是为革命史服务的,统治阶级只研究反革命的历史,大致只是专业史的范畴,而现在民国史作为断代史的概念几乎被学术界接受,包含着革命史的复制品,却是提倡新民国史概念的学者 杨奎松、王奇生等,有很多学者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史、革命史的相关课题。 但是,他们是研究民国史还是革命史,很难归类。 另外,我熟悉的蒋介石的研究,以前偏重政治方面,但稍微简单化后脸谱化,现在的研究开始侧重于他的个人因素、家庭、教育、人际关系诸方面。 蒋介石研究有发掘新材料、活用新做法、新视野、寻找新课题的共识,许多论文也在朝这些方向努力,但没有人提出新蒋介石研究的概念。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新革命史的倡导者还提出,革命史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8-2000年为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为第三阶段。 新革命史是指2000年以后学术的迅速发展。 相对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在研究行业、做法论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和扩大,但没有学者称为新的革命史。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我的问题是,一个学科或行业,不是研究的中心文案发生了变化,而是只有研究的方法进步了,才能用新的名字来改变名字。 因为新和旧(或者古来相传)是相对的概念,所以有时间因素(学术进步)。 轻易新旧分开,再过20年革命史研究取得了进步,所以有必要提出新革命史的学术概念吗?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新革命史的重要创新是将社会史的做法引入革命史研究,社会学行业的专家也参与了新革命史的提倡。 目前历史学研究的普遍趋势之一是强调学科交叉,在许多历史学课题申报、论文写作中,都强调借鉴了其他学科的做法,而不提历史学的做法。 这似乎有学术上的自卑感。 出乎意料的是,历史学的实证研究、试订的做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做法。 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借用历史学的素材和做法,但历史学家自己反而没有自信,舍近求远。 历史学家必须重复学科本位的自信,并且保持学科开放的心。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02为什么是新的?

李钊教授提出,新革命史要采用新理念和做法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革命史,明确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困难、曲折、多样性,提出符合革命史实际的概念和理论。 但是,以前流传下来的革命史似乎也做了同样的工作。 除去近40年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读文革前出版的《红旗飘》、《星火燎原》等回忆录,红军关于长征的研究都试图反映中国革命的困难、曲折、庞杂。 几年前,有一本反映革命曲折和诸多复杂性的书,直接命名为“苦难的光辉”,很有影响力。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其实,任何时代的学术,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其局限性,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欺负前人。 在回顾蒋介石研究的学术史时,有学者提出在1978年之前没有蒋介石的研究。 我不同意这个意见。 1948年陈伯达的《人民的公敌蒋介石》,仅人民出版社就发行了60多万册,到1976年成为中国大陆具有压倒性影响力的作品。 这就是那个时代蒋介石研究的象征性作品。 很明显,不能说1978年之前没有蒋介石的研究。 另外,杨天石着名的书是《寻找真相的蒋介石》,一位较早参与蒋介石研究的学者曾提问说,以前的人的努力不就是寻找真相的蒋介石吗? 找到杨天石了吗? 如果他发现了,今后还有其他学者需要找吗?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每个时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追求。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李钊教授详细阐述了新革命史的方法包括:用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强调基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主体性,革命史和大乡村史相结合,从世界史的视野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开拓新的研究视角等五个方面。 这五种做法基本上是眼睛朝下,观察长时间段、大空之间和多种立场。 其实,这是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普遍趋势,各行各业的学者都在作出一定的努力,并不是新革命史上所特有的。 而且,李教授还表示,这些做法并不意味着包罗万象,应该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一切能够进一步推进革命史研究的观点和做法,都是‘ 新的革命史。 问题是,新革命史是为了更清楚中国革命的规律,还是为了提出新的观点和做法?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关于新革命史的成果,根据倡导者的列举,什么最兴盛?《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的解体》(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台湾学者黄金麟的《政体与躯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躯体( 1928-1937年) 日本学者丸田孝志的《革命仪礼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民俗》(东京)日本汲古书院、年),以及齐小林的《兵队(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等。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提倡者看来,这些书都被视为符合新革命史的理念和做法的作品。 但是,这些学者大多显然不能说有新革命史的自觉。 因此,这样的例子有点勉强。 国外的学者中,也许没有听说过新革命史这个词,所以被新革命史收录了一点。 在大陆学者中被认为是新革命史典范的杨奎松、黄道炫等人,也没有多少讲述新革命史的文案。 这是为什么?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03怎么会是新的?

的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没有新的革命史概念,革命史研究会不会创新和快速发展?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新革命史和以前流传下来的革命史之间有着继承和迅速发展的关系。 从研究对象来说,两者都以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当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为基本主线)为研究对象。 研究文案,以前流传下来的革命史可能侧重于研究宏观、重大的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而新革命史则侧重于研究微观、地域事物和普通的历史人物。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扩张和延伸,可以对前者尚未关心或不够关心的行业进行扩张和深化,但不能否定或推翻前者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结论。 就研究做法而言,以前流传下来的革命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遵循历史学科的基本做法,以史料为依据研究革命史的相关制度、事情和人物。 在此基础上,新革命史借鉴了社会史、经济学等学科的做法,将原有的农村、农民、土地研究迅速发展为根据地的农村社会史研究,并将原有的经济史研究扩展为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等。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那么,未来的革命史研究将如何创新呢? 新革命史倡导者提出的五个方面:运用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强调基础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主体性,将革命史和大田舍史结合起来,从世界史的视野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开拓新的研究视角等,至关重要。 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些。 一般来说,促进历史研究迅速发展和创新的基本要素有三种新的史料、新观念和新做法。 这是老生常谈,正确的废话,但也是至理名言。 历史学是一门实证性学科,无论多么精巧的结论,都需要史料的支撑。 在这次会议上,很多论文都谈到了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也从很多新的立场和做法上探索了中央苏区的历史,应该很符合新革命史的标准。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我向新革命史的倡导者提出四个建议,帮助其完整性。

1 .从时间上来说,新革命史特别强调革命的连续性,但目前的成果集中在1949年之前,1949年之后很少受到关注。 新的研究应该重视贯彻1949年前后的革命史,考察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经验如何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2.//K0//之间,新革命史只观察了党在乡村的迅速发展,而与农民的关系,很少观察党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工人、知识分子、市民的关系。 新的研究必须不要过分加重农村,减轻城市的趋势,适度观察城市革命力量的快速发展。

3 .在做法方面,新革命史以社会学的做法为首要参考,其他做法也有参考,有成功的经验。 以哈佛大学佩宜理教授为例,她的《华北叛乱者与革命家( 1845 ) 1945》、《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安源:挖掘中国革命以前传下来的》三本书,第一本书写的是农民与革命的关系,第二本书是 最后以江西萍乡安源为个案,阐述了共产革命在中国底层社会的兴起、传递乃至异化,以及后来形成于不同版本的革命传说。 她的研究基本素材都来自近代历史,这是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成功例子。 根据她在浙江大学的演讲,她正着手写第四本关于中国的书。 它也取材于近代历史,于1949年前后勾结。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4 .借鉴学术界革命对象研究的成果,推进革命史的研究。 当时李新先生提出为了民国史研究的正当性,要深入研究革命史就必须研究反革命的历史,而开展民国史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革命史。 个人认为,老一辈学者这样提及,在当时是一种聪明的战略。 近年来,民国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无疑可以为革命史研究提供广阔的背景和参考。 民国时期,大部分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事情、政策和决定,只要深入挖掘其背后,就会发现国民党的因素。 国民党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首要对象,要全面认识共产党革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国民党的历史。 如果没有国民党及其政权的存在,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包括其艰巨性和曲折性,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如果没有国民党军队的包围破坏,为什么要来红军的反包围破坏?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我认为,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加强,新革命史的理论将更加完整,成果将更加丰富。

值得证明的是,新革命史概念的提出,对深化和丰富革命史的研究,在理论上有积极探索的意义,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 我提出以上问题的主旨不是否定新革命史,而是相反,想使新革命史这个学术概念更加完整和科学。 一个学术概念的提出,需要确定的定义,其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还需要兼顾学术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到西方学术史上的故事。 请参阅资金。 20世纪80年代,西方历史学行业发生了象征新文化史( new cultural history )兴起的全面转折。 与以往的历史研究相比,新文化史有两个突出的优势。 另一方面,从文化角度出发,重视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历史考察。 即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行业从以往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转移到社会文化范畴内。 另一方面,提出用文化观念来解释历史,并在这种做法中借用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做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解体来解释其文化内涵和意义。 新文化史的概念风靡一世,出现了许多重要成果,提出了这个概念的美国历史家林·; 亨特( lynn avery hun )获得广泛支持和声誉,2002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但是,经过某种实践,新文化史看出了局限性。 作为新文化史的旗手,亨特也逐渐抛弃了新文化史的概念。 她在1999年出版的论文集《超越文化转向》(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中,修改了新文化史的提法,较少涉及新文化史的概念,笼统地概括为文化转向。 【承魏兵兵暗示,关于新文化史的变迁,所有论点均来自周兵先生的三篇论文。 《林&米德; 亨特与新文化史》《史林》2007年第4期》、《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发展》《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总之,所有的理论和做法,都是正确解释历史,深入研究历史的工具,只要能用就行,无论新旧如何,能够处理问题是最重要的。 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新的做法未必比旧的更有用。 无视现实情况,寻求新的理论和新的做法,是本末倒置。

“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我知识有限。 在这里只是提出问题,不知道的人不要害怕,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也请大家多多指教。

谢谢大家!

鸣谢:肖如平、刘大禹、魏兵兵、方勇、傅敏、陈伟、钟健等青年学者对本文的编撰做出了贡献

本文:《“陈红民:“新革命史““新”在何处?”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