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星空网站目录平台的站长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26
  • 快审网站:10
  • 待审网站:96
  • 文章:25832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速递 >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发布日期:2021-06-05 20:03:01 浏览:

《党史博采》年第三期

1981年6月,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后,表示:“思考问题,动手,工作,我们要学习主席。 实务精神我们必须学习总理。 他是全党的模范。

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在谈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时表示,毛泽东致力于加速历史的前进,周恩来善于紧跟时势。 胡耀邦和基辛格的评价,应该可以证明毛泽东和周恩来各自的优势吧。 周恩来善于从毛泽东尽快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战术高度理解毛泽东的一切决定,并经常参与制定。 并且善于成为解决所有细节问题的忠实执行者。 发现决定所涉问题时,周恩来特别善于将被动变为主动。 他们这种长期以来的互信关系,有力地推进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水利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快速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禹治水以来,中华民族把治水作为治国兴邦的重要一环。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和人民意愿,立即将水利建设列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快速发展的首位。 擅长战术的毛泽东在治水方面,相继提出了以雄伟的气魄治理、开发、保卫河流的战术目标。 周恩来将战术和战略紧密结合,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具体操作。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周恩来迅速执行了毛泽东的4项治淮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事业千头万绪。 周恩来经过反复讨论,明确提出要在全面安排的基础上,把水利和铁路作为事业的要点。 我国着名水利专家林一山后来回忆说,每当全国发生难以处理的水利纠纷,或者水利建设出现重大难题,周恩来都亲自出马认真解决。 毛泽东共同完成的治水任务,周恩来抓得更紧,抓得更细。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当时水利方面首先要管理的是淮河。 周恩来指出,淮河每年发生水灾的直接原因,是抗战初期蒋介石在花园口炸毁黄河堤坝造成大灾难,伤口一直未愈。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夏天,长江和淮河堤坝决口,江、浙、沪堤坝几乎全线崩溃,千千万万灾民陷入水深火热。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次年1950年7月,淮河中游水势又涨,超过1931年最高水位,造成重大灾害。 治水就像治国,如何解决水难,对诞生不到一年的人民政权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7月20日,毛泽东在华东防洪总指挥部7月18日阅读安徽、河南水灾情况报告后,就根治淮河问题向周恩来发表了评论。 “除了目前的预防救助以外,还必须考虑根治方法。 现在开始准备,秋季开始组织大规模怀导工程,期间一年完成怀导,免除明年水患。 请邀请相关人员(一)目前的救助防范,)二)讨论根本的怀揣问题。 怎么样,请适当做一下。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周恩来在看到毛泽东转发的灾情报告和指示后,于7月22日委托中财委主任董必武、财政部长薄一波和水利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和张含英等研究防灾救灾和怀导工程问题。 最后决定由水利部和中财委员会计规划局负责淮导根本方针和下一年度水利计划草案。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8月1日,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等就当地灾情和救援工作意见致电中共中央华北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向中央移动。 毛泽东于8月5日向周恩来发了以下信。 “我想让水利部做一天的怀导计划,让我读一下。 该计划必须在8月完成,由政务院通过,于秋初开始开工。 怎么样,请适当做一下。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8月25日至9月12日,本着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精神,周恩来参加了水利部召开的治淮会议,多次听取了报告,并与会议上发生的蓄泄之争进行了比较,对治淮工作的方针提出了指导意见。

这个时候的新中国,各项工作都很忙。 除了土地改革、复员外,还有抗美援朝的准备。 淮治水的处理方法上,苏、皖、豫三省存在分歧。 8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向周恩来转发了中共苏北区委的电报。 电报强调了苏北的困难,认为如果当年改变淮北的整个事业计划,会对农业和土地改革等其他事业产生影响力,会使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变得仓促。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8月31日,毛泽东阅读了该报告,周:该电第三项请就苏北事业计划的变更,进行观察。 要引淮苏、皖、豫三省,并着手。 三省党委的事业计划,都要以此为中心,早点告诉他们。

周恩来及时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认真听取意见,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亲自落实淮河治水工作的经费和任务。 他对三省负责人说:“你们三位诸侯统一了,就好办了。 向主席报告。 如果主席同意的话,就这样做。 苏北是周恩来的故乡,但他一再告诫干部吸取国民党治淮时对江浙人的管理,只关心下游,无视中游、上游,闹地方主义教训。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9月2日,周恩来又与董必武、薄一波、傅作义等举行会议,研究淮治水计划。 会议决定(一)淮治水要与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着手,专家、群众和政府三者结合,新式专家和土专家结合。 (二) 9月前制定动员和勘探的具体计划,10月开工。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9月21日,毛泽东接到曾希圣发来的电报,要求安徽北部灾民拥护淮河治水,他非常高兴。 为了促进淮河治水工程的早日开工,毛泽东指示如下。 周:目前已经是9月底,淮河治水工程开工时间不宜延长。 请催促快点勘测,快点制定计划,快点开工。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同样在9月21日,周恩来与傅作义和李葆华发表谈话,敦促他实施淮河治水工程计划。 9月22日接到毛泽东21日的指示后,周恩来致函毛泽东等其他中央领导,告知有关淮治的两份文件已送交华东、中南军政委员会审议。 治淮工程计划已经开始在水利部和各地实施,时机不能再推迟了。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政策决定》,上下下游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实施蓄漏兼采购的方针。 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当人民政府决心根治淮河的消息传到淮河流域时,成千上万的群众热烈支持中央统治淮河的决定。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和美援朝一样,淮河治水项目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 母子一起出场,兄弟争夺应征,女性不气馁,夫妇一起出场。 百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治淮工地奋斗,紧张而愉快地劳动。 这是前所未闻的大事件。 这一情景也深深感动了视察工地的傅作义和李葆华等人。 傅作义在文案中写道: “我看到的,真的是充满力量,充满希望。 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领导的革命的意义。 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能使一个政令、一个运动、一个治水工作达到如此广为人知的深度普遍化。 这是空前的组织力。 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府深深扎根于每个角落、土地和身心深处。 因为这个人民政府的力量是不可动摇的伟大的。 有了毛主席和共产党,我们不仅能治淮,还能办好一切要做的事件。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淮河治水工程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不断感动许多人。 我国着名学者梁漱溟在1953年与毛泽东争论,认为共产党不关心农民。 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说法不妥当,但最令人信服的是后来参观了淮河治水成果的见闻。 梅山水库是周恩来亲自主持实务会议决策的淮河治水工程之一,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 到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坝委员会主席特朗说:“连拱坝很好。 中国人民很棒”。 梁漱溟在参观日记中写道:“愚由衷的感想非常多,惭愧比共产党多。” 于是他想写一本书证明中共在安静下来的时候如何拯救中国。 目睹这些新中国的果实,他于一九五七年‘ 虽然要响,但他意识到什么也没响。 (参见梁培恕:《最后的儒教》第288页) )。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淮治工程的成绩也在海外刷新了新中国的形象。 年9月9日,台湾着名作家龙应台在大陆一家报纸上发表文案文章:“请务必治理淮河”。 叙述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现在世界闻名的台湾的编舞家林怀民。 林怀民说的是‘ 七十年代末,我和很多台湾留学生在美国看电影,很感动,觉得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中国。 那部电影,我从来没看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记得很清楚的名字,那之后必须把淮河修好。 对这部1952年展出的电影的资料解说是: ‘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全长一千多公里,流域面积二十二万平方公里,五千八百万多人口居住在淮河两岸。 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既不治水,也不修堤坝,使淮河陷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干旱的境地。 解放后,毛主席说‘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坚定了人们治水的决心。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20世纪50年代初根治淮河的确定和淮河水利建设的开展,突显出毛泽东、周恩来人民领导人辉煌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光辉既体现在毛泽东的战术眼里,也体现在周恩来善于将毛泽东的方略具体化。

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的劳动的双重意义

1957年前后全国少部分地方发生过集体事件,部分影响还很大。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认识到有必要在各级干部中加强群众路线教育。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的整风指示。 全党整风开始后,5月10日中央又发布了《各级领导关于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 这两个文件实际上都是在4月27日同一天由毛泽东起草的。 文件指出,领导参加生产劳动,与群众融为一体,有助于及时具体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改善领导实务,从而比较容易消除和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诸多错误。 这份文件与整风相关文件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不让各级干部脱离群众。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这个问题上有很高的共识。 周善于以某种方式发挥领导作用,其中之一是他建议国家领导人应该参加体力劳动。 过去,党的领导人远离普通人民,党内有周所述‘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僚主义、僵化、傲慢、娇惯。 在1958年发生的新热潮中,周恩来至少参加了三次体力劳动。 前两次是在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水库工地。 (迪克·威尔逊着封长虹译《周恩来传》解放军出版社1989 (第211页) )。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新中国建设北京的时候,百废待兴,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北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修市内的供水系统。 出生于乱世的着名作家老舍,由此看到了新时代的开始。 反映北京治水的《龙须沟》里,写了我们的文章之后,有谁注意过我们门口的这条龙须沟吗? ---除了我们毛主席,没有! 为了建设现代化的首都,考虑到历史上水源不足,1957年12月,毛泽东经过几次考察,征求周恩来等人的意见后,决定建设十三陵水库。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十三陵水库于1958年1月破土动工,只有民工8000人和服役军2000人。 为了在汛期前完成水库建设的任务,北京市委决定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参加义务劳动。 到了5月,每昼夜就达到10万人。 1958年5月、6月间,周恩来三次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 5月25日下午,周恩来率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和全体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志愿者工作。 周恩来站在民工队潜入水库。 装在笼子里的民工故意少放,周恩来开玩笑说。 “这么少,水库什么时候才能变大呢? 这些中央领导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一方面体现了人民政府对治水安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毛泽东希望全体干部不要脱离群众的意愿。 毛泽东在当时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强调,我们这些人能否每年一个月、分几次进行体力劳动,目的第一是锻炼思想意识、锻炼身体、增长知识。 那天,毛泽东一行人回到北京市直到晚上7点。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6月12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昨晚,尚昆通知主席组织政府部长们到十三陵工地参加一周的劳动,今天已经安排好了。 6月15日,他亲自率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300多人去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三百多人中,部长六人,副部长,副主任六十四人,部长助理五十人,司局长级干部一百七十四人,中央直属机关干部也二十多人。 那天,天气依然很热,脚下的碎石烧得很热。 水库司令部的同志刚才说:“我们欢迎酋长们… … 周恩来立刻说:“这里没有酋长。 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的职务。 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工人。 在一天的劳动中,周恩来不仅装货和拉车,还多次推石材。 当天晚上,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和习仲勋、罗瑞卿两位同志今天和他们一起工作了一天,晚上回来,准备参加明天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还计划参加几天。 6月22日和23日,周恩来又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在中央的带动下,原定在“三五”期间建设的十三陵水库,不到半年就建成了。 当时,许多驻外使节和国际友人深受感动,主动参加十三陵的志愿劳动。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6月15日,周恩来带队赴十三陵工地劳动,毛泽东在王震关于农垦部干部赴北大荒参加劳动的报告中发表评论。 “小平先生:这似乎是一个彻底的方法。 请考虑一下。 然后试着和同志说一会儿。 有些党、政、军委,或者很多部委仿农垦部的方法,可以吗? 三分之二下来,三分之一离开家,下了四个月,好像不错吧? 到底怎么了? 请酌量。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全体主要成员亲临劳动第一线的报道,通过电波传遍世界,震撼天下。 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与最多人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广阔胸怀。 这样多的人民公仆和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在当今世界是绝对没有的,但周恩来是正确的榜样。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根据一本描写新中国领导人治水的书,5月25日晚上,毛泽东在阅读彭真先生寄来的资料时写信说,‘ 使用跃进这个词的人,其功绩不在禹之下。 建设中最早的‘ 使用跃进这个词的是周恩来,周恩来的功绩不在禹之下。 其实,在共和国的历史中,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建造大禹的人物,因为他们从开国之初就大力治水。 准确地说,这是毛泽东在重读5月26日彭真发表的《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后写的信。 那本书里提到的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功勋大禹的人物,概括得很透彻。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三峡水库的建设需要反面的报告

2008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访问三峡大坝时表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有了这个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

事实上,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是孙中山的梦想,也可以说曾经是蒋介石的梦想。 1944年9月,美国政府重要经济官员纳尔逊被派往美国总统罗斯福抵达重庆。 他在与蒋介石会谈时认为,如果维修三峡发电站,就不会担心中国没有发达的工业。 蒋介石对此非常满意,特别是致电罗斯福,强调纳尔逊先生提供的意见,余完全赞同。 但是,当时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无能,三峡建设工程是完全无望的事件。 到了新中国,孙中山的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在这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功绩。 他们坚守科学民主基本没有指导对三峡工程的调查和论证,并且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和葛洲坝建设项目建设方面积累过经验,之后三峡工程主体部分的三峡水库建设今天也有可能是暗中摸索。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毛泽东、周恩来等对三峡工程的远大理想和蒋介石等的想法还是有区别的。 蒋介石等人首先想到的只有发电。 毛泽东、周恩来等首先着眼于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中的特殊功能。 在国力等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毛泽东主张过少设备、少投资、先建水库防洪。 发挥三峡工程对长江水利资源的利用居第二位。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从1953年2月在长江舰上视察到1958年1月南宁会议,毛泽东历时5年,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就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进行了6次谈话和探讨。 1954年长江大水后,毛泽东、周恩来加快了长江治本工程的计划。 1958年1月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安排会议讨论三峡工程问题,派飞机向会议提出三峡工程建设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林一山和李锐,请他们分别发表意见。 林、李两人于1956年发表了对立于专业刊物的观点副本,争论激烈。 毛泽东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提出了三峡工程建设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 这个方针是在肯定三峡工程建设,充分吸收反对意见的合理部分形成的。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名周恩来指挥三峡工程。 周恩来谦虚地说。 “这么大的事,还是拜托主席吧。 刘少奇在一旁插话说,周恩来同志是能领会主席的意图,还是来恩请同志挂帅? 周恩来“是的,我来管。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啊! 由你管理,一年抓四次。 林一山在其《周总理关怀水利建设》一文中表示,自1950年初长江委员会成立以来,周总理就关注长江的管理开发。 在1958年南宁会议上,确定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由周总理主管后,周总理问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林一山说,每次他去北京,总理都要求他报告工作。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深知决定的重要性,一直坚持积极慎重的态度。 多次百家争鸣,博打众长的民主决定大致如此。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从2月26日至3月5日,率领相关干部和科技专家共计100多人调查长江三峡,讨论三峡工程问题。 同行的有李富春、李先念两位副总理和苏联专家等,林一山和李锐也在这个队。 视察过程中,听到林和李对立主张的人增加了,其他人也坦率地谈了起来,议论纷纷。 周恩来十分重视不同意见,指出三峡是千年大计,对问题快速发展只有一面,容易走到一面,要想为三峡做得更好,还是可以争论的。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反对意见也是允许的。 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月25日,党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此前,周恩来就该文件的复印件向毛泽东进行了口头报告。 这是第一个关于三峡工程的红标头。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1958年8月,周恩来主持北戴河长江流域规划座谈会,要求为1961年开工做准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还批准了三峡试验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建设,为三峡项目建设铺平了道路。 这个丹江口先行的决定,是积极、慎重、渐进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的积极准备、十分可靠的方针。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但是,毛泽东在武汉东湖与林一山谈话时,询问了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招聘年限。 林先生回答说,因为堆积问题,水库的寿命只有200年到300年。 毛泽东认为这样大的投资应该考虑到几千年的招聘期。 因此,林一山很快研究了沉积问题。 1964年,在周恩来的指挥下,林一山在他提出的水库长期用新理论处理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也表明未来三峡水库的采用期限将大幅延长。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1966年3月,林一山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关于建设长江三峡水库的报告。 报告指出,长江计划和三峡工程的研究,在总理的指导下,将听从主席的指示‘ 积极准备,充分信任,‘ 以不利的方针开展事业。 这几年,奉主席指示,我们重点研究了建筑物防护、水库淤积和分期建设等三个问题,分期建设有‘ 无利弊的方针,大大提高了近期建设三峡工程的可能性。 根据目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三峡工程不能落后太久。 中央建议将这个项目作为第三、第四、第四个五年计划期的建设项目。 毛泽东读完后指示说“已经读了”。 需要背面报告。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决定一直注重倾听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并不反对建设三峡大坝,而是认为这样重大的项目决策需要特别慎重。 既要听取正面意见,也要听取负面意见,不要具有片面性,要达到在比较中决定优化的目的。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对周恩来提出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建设工程报送武汉军区、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的批稿进行了审查。 周恩来在送审中表示,中央政治局11月的会议讨论已大致获得批准。 毛泽东赞成建造这座水库。 周恩来对葛洲坝建设进行了说明。 他说,关于三峡大坝,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国防空爆破技术力量的增加、高坝建设经验的积累,‘ 考虑四五期间什么时候建设。 另外,建设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伟大的领导人毛主席‘ 从高峡出发到平湖的伟大理想实战准备。 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举行开工仪式。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但是葛洲坝项目遭到了林一山的反对。 对此周恩来非常重视,他指示林将自己的意见以书面形式写下来。 周恩来给毛泽东寄信时,附上了林的书面意见。 毛泽东反复重视在重大工程问题上听取反对意见的民主做法。 随后,中央下发关于着手葛洲坝工程的正式文件时,将林一山的反对意见汇总发给全党,注意充分重视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提到要准备重新设计。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果然,葛洲坝工程开工两年后,面临着重大的技术难题。 在施工困难的时候,周恩来决定病重主持会议,互相出主意,最后停止施工,进行彻底检查。 根据李锐的回忆,在一次会议上,总理说:“李锐对三峡的意见还是正确的,不是吗? 周恩来指示成立以林一山为主任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设计的全面评审。 林一山竭尽全力,用两年时间提出了通常5~6年完成的技术设计,并精心组织了工程。 葛洲坝终于在1974年重新开工。 之后建设一直很顺利。 1991年,葛洲坝项目成效基本收回项目总投资时,昔日反对葛洲坝项目上马的林一山,完全体会到葛洲坝项目建设的战术意义。 葛洲坝建设的过程可以为三峡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正如周恩来所说,葛洲坝工程是为三峡工程做了重要的实战准备,完成了葛洲坝,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设三峡大坝再次提上日程。 以林一山为代表的主建派和以李锐为代表的反对派多次在中央阐述各自的主张。 社会各界人士也通过各种渠道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发扬毛泽东、周恩来在三峡工程民主决策以前就流传下来,积极欢迎反对意见,尽量吸收其合理核心。 当时的副总理邹家华在《关于提请审议长江三峡建设项目的议案的证明》中,再次肯定了任何意见都要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出发。 这些意见对增加论证深度,改进论证工作,完善论证结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毛泽东、周恩来生前未能目睹出平湖的高峡壮观,但三峡工程今天的辉煌足以安慰两位伟人。 关于防洪,三峡工程全年遭遇两次特大洪水,洪峰流量超过1998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 但是,三峡工程发挥了防洪排涝的切峰作用,比较有效地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另一方面,年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为988亿千瓦,超过巴西和巴拉圭共同拥有的伊蒂普水电站,刷新了单一水电站年发电量的世界最高纪录,首次成为世界年发电量最高的水电站。 另外,例如环境影响等在预见和控制的范围内。 国际河流组织政策主任白好德( peter bosshard )早在美国报纸上就表示,都江堰体现了中国顺应自然的道家哲学,长江上的水库是毛主义征服自然的象征,三峡水库被视为全球水库建设的典范。

本文:《“毛泽东周恩来眼中的治水与治国”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