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星空网站目录平台的站长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26
  • 快审网站:10
  • 待审网站:96
  • 文章:25832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速递 >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发布日期:2021-06-08 02:51:02 浏览: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起源于南方,孙中山把北伐作为根本的革命手段,但由于内外条件的制约,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北伐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而共产国际、联共(布)和中共中央对北伐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这种变化是共产国际、联共)布)将北伐置于中国革命全局,结合苏联在中国的利益进行思考,并根据现实需要不断调整。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北伐是孙中山的夙愿,在1924年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中强调,之所以存在反革命的恶势,是帝国主义卵翼使然。 因此,这场战斗的目的不仅是推翻军阀,尤其是推翻军阀存在的帝国主义。

但是,当时广州的局势非常不稳定,四方被反动势力包围。 在这种形势下,广东革命政权的当务之急是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军事总顾问加伦在军事政治形势的报告中,确定提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后出师北伐的战术方针。 他指出,在广东外部和广东内部目前所处的形势下,北伐取得的成功有必要弄清楚。 特别是最近的北伐失败既不是第三次也不是第四次,有必要更清楚地了解。 北伐最近失败也和前几次失败一样,与其说是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抵抗,不如说是因为后方受到了攻击。 经验表明,北伐除非坚实的后方(广东)和各邻省份出现有利于北伐的形势,否则不会成功。 这两个条件现在一个也不具备。 因此,北伐问题只能暂时搁置,先处理国民党牢牢控制广东、肃清陈炯明的问题。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之后,加伦积极支援国民党统一广东,为北伐准备了坚实的后方根据地。 在五17;运动蓬勃发展迅速的有利形势下,经过组织两次东征、平定杨希铉、刘震环叛乱、建立国民政府、重组国民革命军等措施,国共两党携手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任务。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1925年9月20日,加伦制定了《对今后南方事业的展望和1926年国民党的军事计划》,指出: 由于目前国民党在广东的政治、军事地位并不十分堪忧,处理邓本殷(即西南线)和陈炯明残部)即东线的问题也并不困难。 ……因此,现在是该提出以下问题的时候了,考虑到必须立即向北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现在重新提出北伐和进军长江的主张,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在这个计划中,加伦详细计划了国民革命军的兵力配置、的广东防卫和长江进军。 国民党需要八万兵力,其中广东留下三万至三万五千人,以四万五千至五万兵力出征北伐。 这次北伐可以在1926年下半年年初开始。

但是,共产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共和国不赞成国民革命军北伐。 因为从1925年末开始,苏联国内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德国、法国、比利时签署了洛迦诺协定,目的是建立和吸收德国参加的反苏联联盟,苏联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其次,中国北方政局持续恶化。 1926年初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和日军炮击大沽口、国民军退守南口等事件。 然后,西方列强发起了反苏联反共的推进活动。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根据目前公布的文件和其他资料,在共产国际联合共(布)领导人看来,广州国民政府在这多事之秋进行北伐,必然会导致帝国主义列强越来越插手中国事务,不利于苏联东部边境的安全和中东铁路的利益。 莫斯科方面认为,在欧亚新的革命浪潮到来之前,中国革命无法忍受帝国主义者的共同攻击,中国革命运动需要争取休息的时间。 1925年12月初,联共(布)中央决定采取喘息政策的,尽量不损害与日本的关系,在容忍中国现状对日本有利的意义上进行谈判,他认为广州人提出的北伐目前是不允许的。 广州人建议把精力集中在加强内部。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而且,统一战线内的情况也变多了,变得复杂了。 国民革命军将领中,尤其是蒋介石和苏联军事顾问团长季山嘉之间积累的消极因素更多。 季山嘉认为,由于政治、军事等条件尚不成熟,北伐应该从宽松开始,不应该单纯看作是军事行动,而应该在动员工农群众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胜利的成果。 蒋介石急于利用军队夺取天下,企图利用手中的军权夺取政权。 于是国民党右派乘虚而入,利用蒋介石疑心重重的心理制造谣言和事件,进一步引发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汪精卫以及季山嘉之间的矛盾。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这些情况促使中共中央领导认真反思和修订对华政策,其中包括讨论国民革命军在最近的将来进行北伐是否合适。 为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几乎设立了两个委员会。 一个是以巴布诺夫为首)一般被称为巴布诺夫使团,在中国工作约3个月( 1926年2月至4月下旬)。 另一个以托洛茨基为首,在莫斯科工作。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1926年2月中旬,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派遣,布布布诺夫使团来到中国。 成员有孔雀、受体等。 的首要任务是: (1)明确中国局势,并向政治局报告。 )和加拉汉一起当场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这些措施不需要政治局批准(3)整顿派往中国的军事人员的业务)4)检查向中国正确派遣工作人员的保证情况和如何指导他们的工作人员。 布诺夫使团先后访问了张家口、包头、北京、广州、上海。 当时南方革命阵营内部的争论主要围绕北伐的时机问题展开。 布诺夫坦言,我几乎和所有军长都谈过话。 我问了他们北伐问题,他们说都是完全决定的问题。 同时指出,这个问题不仅是军官和将军高层做出的决定,这是全体官兵深深的信念。 通过在中国的实地调查,巴甫诺夫认为进行北伐是理所当然的,迟早应该进行。 并警告说,如果不提出确定口号进行北伐,不“牵连”农民群众进行北伐,就意味着绝对会犯错误。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如果说共产国际联共(布)领导人在制定对华政策中采取的喘息政策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那么1926年3月20日发生的中山舰事件不仅是共产国际联共)对国民党右派势力退让的开始,在其内部也是对北伐的态度和时机

当时作为苏联驻华总顾问的鲍林对北伐持反对态度。 1926年2月,他向巴布诺夫报告工作时指出,至今仍不清楚,北伐是基于什么? 不知道该怎么组织北伐? 模仿孙子的方法吗? ? 但是,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鲍里廷对北伐的态度发生了许多复杂的变化。 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山舰事件后,北伐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意义,并未确定在蒋介石的政治提法中提出部分居民阶层的革命要求。 他谈的不是中国人民群众的要求,而是抽象的中华民族。 他统率的不是有这样一致的要求而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军队,而是打着政治部招牌的纯粹的军事组织。 另一方面,由于害怕中山舰事件的再次发生,鲍林表示:“3月20日以后,我们无论是在正常的政治问题上,还是特别是在北伐问题上,都不能作为蒋介石的反对派。 因为蒋介石本人在他对北伐非革命的解释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北伐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基于以上认识,鲍林评价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没有实力的情况下,不能反对北伐,只能尽快北伐。 通过北伐揭露蒋介石右派的真面目,将他驱逐出革命队伍。 为此,鲍德亭不仅反对中共中央的反击计划,强调向蒋介石妥协,还强烈主张应继续大力武装蒋介石,捍卫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巩固广州国民政府,进行北伐。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正因为有了从政治和军事两个角度对北伐的不同理解,鲍里廷的言论和行动在中山舰事件前后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现象。 另外,远离广州的共产国际、联共(布)领导人对中国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与在广州的鲍林等驻华代表不同,他们对北伐的现实感自然也有很大不同。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主张中国共产党应该退出中国国民党,这一主张遭到了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第一领导人的反对。 他们担心国共关系破裂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他强调必须实行在国民党内保留共产党的方针,要求共产党在内部组织上向国民党左派让步。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在1926年4月1日举行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中,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再次重申,广州政府应坚决放弃在当前时期进行进攻性军事远征的想法和可能使帝国主义者走上军事干涉道路的行动。 他还指出,广州政府应该将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共和国内部以巩固根基。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与联共(布)中央作出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相比,加拉罕驻华苏联全权代表于4月3日在给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的回信中委婉指出。 广州不应该提出占领新地区的目标,但迫于形势可能不得不进行这种扩张。 他进一步解释说,广州的上述扩张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合作。 他最后说,联合(布)中央政治局4月1日的决定不适用于我提到的具体情况。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加拉汉的电报丝毫没能改变莫斯科的态度。 在4月15日的会议上,联共中央政治局决定采用斯大林提出的以中央名义发给加拉汉的电报稿,重申不折不扣地执行广州军不得在广州以外进行军事远征的指示,严厉要求加拉汉绕过这一指示 电报最后强调,如果他迫于在广州以外进行军事远征的需要,这种行动必须得到中央的同意。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根据共产主义国联共(布)中央对北伐的指示精神,4月27日,共产主义国家执委会远东书记处会议向中共中央指出,目前提出北伐问题,无论从政治立场还是推进立场上都是根本错误的。 的立场来说,广州呼吁与北方作战,可以解释为广州不愿意维护和平,不愿意打仗。 从推进的角度来说,他可能给工农大众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共产党是战争的预言家。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虽然受到共产国联共(布)的反对,但湖南政局1926年4月底发生的一些变化,为广州国民政府北伐举兵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当时为国民政府所倾倒的湘军第四师团长唐生智驱逐湖南督军赵恒琪,在吴佩孚陷入重兵困境之际,向国民政府派遣军队请求援助。 这一事态的迅速发展,迫使共产国际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重新考虑对北伐的态度问题。 5月6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重申对北伐的反对态度后,做出了不小的让步。 他认为,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派遣规模较小的远征军保卫通往广东的要道湖南省,但不能将军队扩展到该省的国境外。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在这种形势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早期北伐,派遣第七军第八旅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赴湖南增援,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6月2日,广州国民政府将唐生智部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担任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前敌总指挥、湖南省长。 北伐军初战取得胜利,稳定了湖南战局,开辟了向北进军的通道。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对于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的北伐,陈独秀和中共中央最初持赞成态度。

1925年冬天,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奉运动的形势高涨。 奉系将军郭松龄倒下了,北京政府动摇了,正要坠落。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郭松龄兵被打败杀害。 然后,吴佩孚与奉张组成反赤联合阵线,集中对付国民军,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特别会议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召开,加拉汉和鲍汀苏联驻华大使出席。 通过五卅运动以来政治军事形势的解体,会议做出了支持北伐的决定。 本党当前的首要任务,正是各方面准备广州国民革命力量向北迅速发展,加强在农民中的工作,特别是在北伐过程中,以建设工农革命联合的基础为基础,实现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陈独秀因病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但他积极倡导北伐,热情支持。 会后,在他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于3月14日向全党发出了《中央通告第79号》,确定了对北伐的态度。 党现在政治上的首要职务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 北伐的政纲必须以处理农民问题为主干。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根据中共中央北京特别会议的精神,中共各级组织十分支持北伐的召开,积极迅速地发展工农运动,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做准备。 3月30日,广东省区委印发《推进大纲》,要求国民政府实施北伐。 4月,中国共产党员刘尔崧领导的广州工会要求国民政府迅速采伐树木,积极做好支援前的准备。 5月1日,第三届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二届农民代表大会召开,并在广州举行。 都发表了敦促国民政府组织北伐出师和群众支持北伐的宣言,并通过了相关决议。 广州的中共领导人苏兆征、邓中夏、李立三等联合中华全国大会等团体于5月17日成立农工商学联合会,6月3日发表支持北伐的宣言,指出这次北伐关系中国的生死存亡,人民应与国民政府合作,直到最后完成国民革命。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在北伐问题上,莫斯科提出了三令五申,但中共中央内部依然意见不一致。 维经斯基在6月11日的信中承认,尽管他就北伐问题在莫斯科作出了各种指示,但在这里仍然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虽然还不能确切地说中央的感情怎么样,但是这里的同志们坚决主张北伐。 似乎必须和中央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为此,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成立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加强了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远东局成立后,贯彻莫斯科阻止北伐的意图成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维经斯基等人就北伐问题与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多次对话。 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协议,陈独秀先生以自己的名义就北伐问题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发来电报[24],证明中共中央内部一致主张北伐,以使广州摆脱内外威胁。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为了说服中国共产党贯彻广州国民政府阻止北伐的方针,以维经斯基为代表的远东局成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由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压力下,以及北方局势恶化后对中国政局的担忧,陈独秀最终接受了维经斯基等人的观点,改变了支持即时北伐的态度,于1926年7月7日在《指南》第161期发表了《关于国民政府北伐 文案认为,北伐的意义,是南方革命势力向北迅速发展,讨伐北洋军阀的军事行动,并不代表中国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北伐对于打败军阀确实是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做法。 其中既有投机的军人、政治家、个人权力欲的活动,即使有相当大的成功,也只是军事投机的胜利,而不是革命的胜利。 陈独秀表示,当前国民政府的责任不是北伐,反而是为了巩固广东根据地而应该进行防御战争的全国民众口号,也应该捍卫革命根据地广东,而不是回应北伐。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独秀的这份复印件表明了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的态度。 维经斯基后来承认,陈的复制品是在和我们进行了漫长的对话之后写的。 围绕这份副本,鲍林和维经斯基之间对北伐的态度问题发生了深刻的冲突。 罗廷指出: “从陈独秀的文案中,我们不支持北伐,只批判北伐。 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就是这样,国民党也知道这些事。 当地共产党正在一步步遵循这个文案的精神,他们的行动不能给国民党留下反对北伐的印象。 我认为这个方针有可能导致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冲突。 因为这应该防止这场冲突。 维经斯基认为陈独秀在其副本中阐述的中央方针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这一方针阐述了党对北伐的唯一正确角度。 但是,要战略性地运用这一政治正确的方针问题,还需要很多复杂的事情。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该文案在与广东出征的北伐军中引起强烈反响,张静江代表国民党致信陈独秀,劝他郑重立言。 蒋介石也从前线发来电报,抗议陈独秀的复制品和中共对北伐的态度。 陈独秀这篇文案的发表给国共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是使日益明显的国共分歧表面化,并未影响中共支持北伐的实务。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1926年6月至11月的半年间,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北伐的开始和随后的迅速发展,加强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内的领导地位,使莫斯科及其驻华代表和中共领导人面临着如何对待已经开始的北伐、如何对待国民党的全新问题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由于担心北伐会触犯英国和日本的利益而直接介入,共产国际、联共(布)正在仔细权衡北伐的利弊得失,担忧颇多,内部摩擦不断。 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和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鲍林之间、远东局和陈独秀之间、远东局内部总是存在各种矛盾。 虽然在中共中央面前一贯意见一致,但从远东局抵达中国的第一天起就与内部斗争有摩擦,这也是后来莫斯科不信任维经斯基而免去远东局主席职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从1926年夏天开始,有两起事件促使共产主义国联共(布)认真对待北伐问题。 一是由于对外政策的不同,联合(布)中央内部出现了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卡米内夫为首的反对派,中国问题成为反对斯大林等多数派的焦点。 二是国民革命军从广州正式北伐出征后,其势头不可阻挡,革命浪潮再次掀起。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随着国民革命军的顺利进驻,共产联共(布)对北伐的态度终于改变了。 8月5日,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他建议中国委员会重新审议所谓的北伐问题,收集所有必要的资料,供政治局研究。 请罗廷、加伦、维经斯基同志负责,向政治局提交与北伐相关的广州军事和常规政治方面的情况通报,并请国民党中央阐述在所谓北伐问题上的动机和想法。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后,共产国际、联共(布)开始积极支持广州国民政府进行北伐。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0月21日作出决定,要求在中国工作的军事人员遵循以下大致情况。 来自莫斯科,根据对局势的总估算提出的作战建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束缚中国指挥部的自由。 因为指导作战行动的责任完全由中国指挥部承担。 在这次会议上,政治局批准了中国委员会提出的向广州提供2844026卢布炮兵和航空空器材援助的建议。 这表明他们对北伐的态度逐渐从坚决反对转向部分支持,并得到大力支持。 并且,为了避免北伐军受到军阀张宗昌的攻击,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提议与北伐军联手作战,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应该说,从1926年11月开始,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完成了对北伐态度的转变,他们开始具体处理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从广州转移到武汉的问题。 11月1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认为,基于湖北工人的同情和尽快成立华中行政机构的需要,目前占领浙江和南昌时,可以不反对将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迁往汉口。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显然,共产国际联共(布)有必要将北伐置于中国革命全局,结合苏联在中国的好处来考虑,并根据形势调整其战术。 万县惨案发生后,共产主义国联共(布)及中国驻地协调员建议北伐军占领武昌后停止向北进军,以免与英国发生正面冲突,巩固占领省份,孤立孙传芳。 11月中旬,由于苏联和张作霖关于中东铁路权利的谈判濒临破裂,苏联方面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由于这次联合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1月18日决定,冯玉祥的国民军不得调往南方。 为了加剧奉系军阀的内部斗争,使张作霖脱离奉天,北伐军必须占领浙江,继续向北推进,以吸引阎锡山到广州国民政府的角度,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事实表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中共中央委员会对北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无论与中国常驻代表的分歧多么大,都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北伐,而是只能缓慢推进。 这起因于对整个政治局势的判断不同和着眼于中国整体政治关系对蒋介石本人和右派集团整体的判断不同。 一般来说,共产主义国家和联合(布)越来越认为,不要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尽量不要与蒋介石集团的利益发生摩擦,这也是他们对北伐持消极态度的根本原因。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从整体上看,共产主义国家、联合(布)和中共中央对北伐战争给予了很大的援助。 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作战中忘记生死,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有效的政治活动,使北伐军的许多指挥官具备了既定的革命目标和不怕牺牲、勇敢战斗的革命精神。 共产党在动员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直接支援。 另外,苏联军事顾问的援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方各省。 冯祥的国民军联军也已控制西北地区,向东出潼关,准备回应北伐军。 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基本决定。

“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但是,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没能抑制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 蒋介石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和政权的控制,实力迅速膨胀,其反共的面貌也逐渐明朗。 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应该直接掌握越来越多的军队和部分地方政权,而且有可能。 但是,在共产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国家的影响下,中共中央无视军队的获得,单方面侧重民众运动,导致大革命失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本文:《“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中共中央对北伐态度的历史考察”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